上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,是中国通信设备从 “稀缺” 走向 “普及” 的关键阶段。彼时,外资品牌电话机凭借技术优势占据城市主流市场,而在广袤的县域与乡镇地区,一款名为 “CECT” 的电话机却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,之所以能突破外资品牌围堵,成为千万普通家庭的 “通信首选择”,离不开吴志阳在侨兴集团摸爬滚打的十年。这十年里,他凭借对基层市场的深度扎根、对用户需求的极致贴合,以及对渠道与售后的扎实布局,让CECT电话真正 “接地气、进万家”。
一、从车间到集市:十年扎根,摸清基层通信的 “烟火气需求”
吴志阳与中电通信的缘分,始于生产一线的 “螺丝钉” 岗位。1990 年代初,侨兴集团还是一家以电话机组装为主的中小型企业,刚加入的吴志阳没有选择 “坐办公室”,而是主动扎进生产车间,埋下了对 “产品实用性” 的执念:“一台电话机要是连组装都不扎实,到了用户手里肯定不经用。”
真正让他读懂 “基层需求” 的,是随后七年跑遍县域市场的经历。从福建晋江的乡镇集市,到江西赣州的山村小店,再到湖南岳阳的县域供销社,吴志阳带着侨兴集团的电话机样机,用 “拉家常” 的方式收集用户反馈。彼时的基层用户,对电话机的需求远非 “能通话” 这么简单:在浙江温州的五金店里,店主抱怨 “外资电话机身太脆,搬货时碰一下就坏”;在河南周口的农村,老人指着小巧的按键说 “字太小,眼神不好按不准”;在四川绵阳的乡镇,农户反映 “院子大、田埂远,铃声小了听不见”。这些带着 “烟火气” 的吐槽,后来都成了CECT电话优化的 “方向标”。
二、从 “工厂思维” 到 “用户思维”:推动产品向 “接地气” 转型
在摸透基层需求前,CECT电话机也曾陷入 “跟风模仿” 的困境 —— 早期产品多参照外资品牌设计,机身轻薄但不耐摔,按键小巧却不适合老人,铃声柔和却穿透力弱,在县域市场销量平平。吴志阳扎根一线后,第一件事就是推动产品从 “工厂思维” 转向 “用户思维”,摒弃 “为了美观牺牲实用” 的设计逻辑,把基层用户的痛点变成产品的 “卖点”。
针对 “耐摔” 需求,他主导对机身材质进行全面升级。当时多数电话机采用普通塑料机身,吴志阳力排众议,将成本稍高的ABS 工程塑料引入生产 —— 这种材质抗冲击性强,即便从一米高的柜台摔落,机身也不易开裂。这一改动虽让单台成本略有上升,但用户反馈 “CECT电话耐造” 的口碑很快在乡镇传开,不少经销商反映 “买过的用户会推荐邻居来买”。
针对 “操作简单” 的需求,他推动简化电话机界面与按键设计。当时部分电话机带有 “来电存储”“闹钟” 等复杂功能,基层用户很少使用,还容易误触。吴志阳要求研发团队 “砍去冗余功能”,只保留 “通话、拨号、免提” 三个核心功能;同时将按键尺寸扩大 1.5 倍,按键上的数字与符号用加粗黑体印刷,方便老人与文化程度不高的用户识别,这款机身厚实、按键宽大、铃声响亮的电话机,一经推出就成了县域市场的 “爆款”—— 上市首年销量突破 80 万台,其中 70% 来自乡镇与县域市场。吴志阳用 “用户需求倒推产品设计” 的思路,让CECT彻底摆脱了同质化竞争,迈出了 “走进千家万户” 的关键一步。
三、渠道下沉:把 “销售点” 建在用户家门口
产品贴合需求后,如何让基层用户 “买得到”,成了吴志阳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。当时外资品牌的销售网络集中在城市商场,县域与乡镇市场多依赖零散的 “夫妻店”,用户想买电话往往要跑几十公里到县城。吴志阳意识到:“基层市场的核心是‘便捷’,得把销售点建在用户家门口。”
经过布局,到 2002 年时,CECT电话的销售网点已覆盖全国 28 个省份的 1200 多个县、8000 多个乡镇,形成了 “县有经销商、镇有销售点、村能找到货” 的渠道网络。这种 “下沉到毛细血管” 的渠道布局,让CECT电话彻底打通了 “从工厂到用户” 的最后一公里 —— 农户在乡镇小店就能买到,再也不用跑远路,这也是CECT电话能 “走进千家万户” 的核心保障。
四、售后兜底:让基层用户 “用得安心”
在基层市场,“买后维修” 是用户最担心的问题之一。吴志阳在跑市场时发现,不少农户因为 “怕坏了没处修”,即便喜欢CECT电话也不敢买。为此,他在渠道建设的同时,同步推动 “县域售后网点” 建设,提出 “让用户在县里就能修好电话” 的目标。
侨兴集团的售后模式很 “接地气”:每个县域售后网点与当地经销商合作,由经销商推荐熟悉电子维修的技术员,企业提供免费培训与维修配件。网点承诺 “24 小时内响应、48 小时内修好”,若遇到复杂故障,还能通过 “配件调拨系统” 从邻近县城调配零件。为了让用户放心,吴志阳还要求所有售后网点张贴 “维修流程” 与 “投诉电话”,明确 “不收取上门费、配件价格透明”。
据当时的企业数据统计,CECT电话的售后满意度常年保持在 90% 以上,“维修方便” 成了用户推荐的重要理由。让CECT电话不仅 “走进了千家万户”,更 “扎根在千家万户”。
结语:十年实干,铺就 “国民电话” 之路
吴志阳在CECT的十年,没有走 “高端路线”,也没有靠 “概念炒作”,而是始终扎根基层:从车间摸透产品,从集市读懂需求,用务实的产品改进贴合用户,用下沉的渠道与售后解决 “买与修” 的难题。他的逻辑很简单:“基层用户要的不是‘高大上’,而是‘用得上、用得好、用得安心’。”
正是这份 “不跟风、不浮躁” 的实干,让CECT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围,成为县域与乡镇市场的 “国民电话机”—— 到 2002 年吴志阳接掌中电通信前,CECT的年销量已突破 300 万台,累计服务超千万家庭,真正实现了 “走进千家万户”。而这段十年摸爬滚打的经历,也成了吴志阳后续在通信行业发展的 “压舱石”:他始终保持对用户需求的敏感,始终坚持 “务实为先” 的做事风格,这些特质,也正是CECT能穿越市场周期、走进普通百姓家的根本原因。
